时间:2017/10/30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族谱中记:“溯源肇籍汝南,教读课耕继世平阳”,即证实新泰和姓人的先祖是由汝南迁来。为什么迁来?何时迁来?汝南有没有记载?现汝南是什么状况等等问题一直困绕着后人。为解惑释疑,于年12月22日由和法柯自费驾车,和尚健、和锡海三人组成考察小组,途经济宁、菏泽、兰考、开封到达驻马店地区的汝南、西平两县进行了六天的考察访问。

一、西平考察:

西平县志办的王主任接侍了我们。

县志办存档的“柏国姓氏寻根(张连合著)”记载:和姓源:出自姬姓,以官为氏。相传,在年前的上古时代,圣君唐尧时,设有掌管天文历算的官,由羲和氏担任,久之羲和成为官名,羲和之后有和仲、和叔世袭其职,后代以为荣,便以先祖“和”为氏。

汝南郡,汉高祖四年(前年)置,治所在今上蔡县西南。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问以北地区(现汝南县)。和氏成姓以后,初无闻,自东汉始,和氏族人历代为官,名扬天下,先后散居于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河南等地,后在汝南郡西平县成为名门望族,且经久不衰。其族人分布很广,总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.%,尤以河南多此姓。

西平县专探乡为羲和氏之后,定居西平后世居其地,历经两千多年繁衍发展,今其后裔散居于专探乡宋庄、王庄、冯姜庄、杨庄、小孙庄以及遂平县部分村庄。杨庄乡仪封南街和氏,祖先和国祥,于清末自遂平县槐树乡和楼迁入。

历代名人:和氏名人代有所出,光耀中华,他们主要有:和海,东汉灵帝时官上禄长。西平有和洽,三国魏时,历任散骑侍太常,封西陵乡候,清贫自守,卒溢简候。和适,洽子,三国魏时,历任廷尉,吏部尚书。和峤(?一)适子,晋代时历任颖川太守、太子太傅、散骑常侍、光禄大夫,家资巨家,拟于王者,然性至吝,获讥于世,时人称为有“钱癖”。和郁,峤弟,晋时历任尚书左右仆射、中书令、尚书令。和济,峤嗣子,晋时任中书郎。和洪,隋代历任车骑大将军,仪同三司,泗州刺史,北道行军总管,徐州总管等取。和逢尧,唐代岐山人(今陕宝鸡市东,渭河中游),官柁州刺史,武后时曾善说服突厥,使之称称臣归服大唐。和凝(-)五代时郓州须昌(今山东东平)人,诗人,历任后梁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各朝。

在王主任的指导下,我们找到了专探乡小宋庄的和双喜(80岁)、和春迎、和会喜等人,攀谈中知道他们无族谱,没历史传说,无祖祠,无集中墓地。没有世絮的排序记载。只有和双喜在台湾的大哥用笔写的一张三世祖表。全庄十户30人。随后去了小王庄找到和建平、和建军、和田等人,这里的情况与小宋庄基本相同,他们对历史一无所知,也是三无。全村有十几户,80多口人。

根据访问,在柏城镇、王城乡、李庄杨、大耿庄、栗庄、泻姜庄、五沟营镇东街,还有和氏人的零星分布。由于地广人稀,人们交往困难,他们知道的历史很少。先祖根迹无处可找。

西平访查总结:西平和氏人已无家谱,无族祠,无族林,对历史一无所知,居住零教,人口稀少,总计约40户,人。

二、汝南县考察:

12月25日圣诞节我们到达汝南县城。

汝南县无县志。

汝南县是个纯农业县城,无工业,无矿业,只靠农业收入,经济欠发达,通过户籍大厅,大海捞针,只查到和辉一人的名字。顺此,我们找到了和孝镇薛岗村冀桥和辉的家,有家无人,在外地做买卖,不知去向。

第二天去教育局访问,从档案室查到了和军,和家法,和海峰三个人的名字和地址,于是我们找到了职教中心的和军(和辉兄),他对和氏的历史,家谱,祖祠,世辈也是一无所知。但他提供金铺镇,宿鸭湖北张楼新庄有姓和的,接着我们去新庄找到和家喜,和富财,和发财,和建庄等人。他们对和姓的历史,族谱知之甚少,也属三无。只听说有世辈,但要去和楼村。据统计,张楼新庄与附近几村的和姓人约有50户,人。

驱车俩小时我们去罗店镇和楼村找到罗店中学教书的和诲峰,由他领着我们找到了和楼村。

和楼村分东西庄,共有两百余户,人,是汝南和姓人的集中居住地。传说有家谱,有世辈,但谁也没见过。海峰找来了最有威望的和家法、和家岭、和守明、和振伦等人,说明了我们来查访的原因。但新泰和氏的迁出他们谁也没有听说过,更无历史记载!只有口传心记的世辈:世、祥、太、永、鸣、振、守、家、道、成、庆、立、玉、洪、恩、龙、光、继、长、春共20字。出源不晓。墙上贴的有三世表一张。

查无结果,没有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,我们只能见机行事。合影后(见图5)提出如下建议:

1、汝南与新泰从此建立互通机制:和锡海与汝南和海峰为双方代表。

2、汝南从此建立家谱,做好今后事宜记录。

3、确立新泰与汝南世辈并列表,今后双方相见平世辈称兄道弟。

双方同意签字(见前图)。

另附有汝南宿鸭湖周围和氏分布图。

金铺镇高庄王白庄还有五六户约20人,情况同上。

通过查访落实,汝南县和姓人总计有四百户人左右。历史传说中的汝南望族己荡然无存,古建筑,古墓,古碑,古村落及历史资料一无所有,我们先祖的根迹查无可考。

据网传,湖北恩施地区的来凤县有汝南堂的和姓人。清初迁出汝南,现发展有千余人,联系人阿松。

另,汝南的几个零星小村及新蔡县和遂平县的几个点,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到访。

三、温县考察:

在汝南度过了“平安夜”,时至寒冬,吃住受限,无处可访。

第五天我们驱车北上,途经漯河,许昌,新郑到焦作市温县。在赵堡镇我们访到了中华太极拳排行第六的“和氏太极拳”第六代传人和有禄。他们也无家谱,只有几代宗师的名讳:始师和兆元(清代重臣);二代和润芝;三代和庆喜;四代和学信;五代和士英。祖籍哪里不清楚。赵堡镇地区约有和姓二百户人左右。

至此考察圆满结束,于12月28曰回到新泰。

四、总体印象:

这次实地考察,因迁移的时间久远,朝代变更复杂,社会动乱等原因,无景物结果。根据材料记,新泰和姓人属“汝南堂”,唐末“安史之乱”蕃镇割据战乱时迁入泰山郡或平阳地区。

离开山东往南,是中原大地,平整如毯,望不尽的麦田,稀稀疏疏的村落,少有工矿企业。经济文化较山东落后,农村房屋及家庭建设相当于新泰的八十年代。以小麦玉米为主食,没有煤矿,以烧秸秆为主。市面食物丰富,品种繁多,穿用一般,习惯于街上聚集闲聊,无手工业和家庭副业,收入偏低。全省以农为主,村庄稀少,人少、交流少。所以,老守田园,平庸度日的人较多。

本次考察,虽没有办法查访到先祖的发祥地,但了解到汝南地区和姓人的分布状况和生活习惯,见到了汝南和姓人,对后人有所交代。从人囗数量(新泰约有-千五百户,0人),文化经济等方面看,基本确定了新泰和姓人在中华和姓“汝南堂”中的望族地位。

“和”字为中华大字典中的吉祥字,和为贵!我们要珍惜先祖赐给我们的贵姓,自强不息,积极进取,争做国家栋梁人,努力把新泰的和姓家族打造成中华大家庭中的优秀家族。

年12月29日整理

录入:和树山

赞赏

人赞赏

长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白癜风饮食
治白癜风的办法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runanzx.com/rnxcz/422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